English

珍惜生命的诗哲情怀

2000-04-19 来源:中华读书报 刘德水 我有话说

《望道杂纂》是文化老人张中行先生的又一本文章选集。

书中的许多文章,此前我都曾读过。有些还不止读过一次,但是都没有这次看得仔细,加之其中又有老人的不少新作,因而收获也就远胜从前了。

就内容说,这本书所收的文章,都是关于人生哲理感悟的零散篇什,和几年前出版的专论人生之道的《顺生论》相为表里,一重感性体悟,一重理性阐发;一为零散,一为系统。所以,老人于“望道杂纂”这个书名之外,还为这本书取了一个副题——“《顺生论》外编”。

作为一个深受古今中外学问浸染的文化老人,年届耄耋,饱经沧桑,张中行先生对人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。在他的身上,集合了哲人和诗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。作为哲人,他坦言人生没有终极意义。具体说,是我们无法找到一种根本的、足以让我们自己的理性坚信不疑的理由,以证明我们的存在有什么目的。我们的一切都来自“天(之所)命”。但是同时,他也看到了人生的另一面,即如荀子和西贤弗洛伊德所说,人生来就是充满欲望的。因此,张中行先生认为,无论人生怎样没有意义,我们都应该承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,那就是我们都还充满欲望地活着,而且只能活这不可多得的一次。所以,我们应该力求使自己的一生活得尽量好一些。为了这“活得好”,就只能退一步,放弃形而上的追问,“安于不知天”,改弦更张,接受常识,“觉得”或者说“假定”人生还有“意义”,并且,用这其实是“自欺”的办法制定一把尺子,以之衡量人生的各种遭际。

正是在这样一种矛盾中,张中行先生经常说:“人生就是那么回事儿!”但同时也经常说另外一句:“人生毕竟是可爱的!”

处在这样一种进退维谷的心态下,作为一个有思想、有感情的人,无论怎样超脱,都不会心如止水。因此,张中行先生的内心深处常常是孤苦的、寂寞的。当然,这种“苦寂”不能作世俗解。我觉得,那是一种悲天悯人的诗哲情怀在现实生活中的表露,即清醒地意识到人生的无奈、无助,认识到在天命所限的范围中人的无可作为,但是又不忍或者说不甘放弃自己的情热。由此,其心中的悲苦也就可想而知了。

一旦抛开形而上的理性思索,回到现实,张中行先生就不再犹豫,也不再矛盾了。他满怀热情地投入生活,写昔日师友,写户外的树,写案头清供老玉米、香瓜、葫芦,写清风明月,写文玩长物,写各种弥足珍视、不可多得的虚虚实实的梦境情思……总之,生活中一切值得留恋、值得珍视的美好的事物、美好的境界,都经由他那支使用了几十年的派克笔,化成了一篇篇朴厚、凝重、充满真情的文字。在这里,哲理与情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,达到一种矛盾的和谐、统一。无论是超脱于现实,用观照的态度审视人生,还是耽心于生活,用欣赏的态度享受人生,都体现着一个主题,即热爱生活,珍惜生命。

此外,张中行也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人生的社会性、群体性。他恭行先贤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的旧训,在承认“贵生”“乐生”的前提下,主张还要用“德”和“法”来节制人欲,以避免“求”的无限度的扩张。在对社会认识上,他无条件地赞同孟子提出的“民贵”思想。力主以“人道”——使人(尤其是现实中那些为数众多且常常处在无助之中的“小民”)生活得更好——为最高价值,并称之为高,人道主义;低,“民活主义”。提倡民主,反对专制;崇尚科学,破除迷信(这里的“科学”与“迷信”,更多地是指一种人生态度,不能作狭义理解),是张中行人生哲学的另一个鲜明主题。为实现民主,他热切地提倡发展教育,启发民智,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尚法治、重道德,从而能够别善恶、定去取,用自己的理性主宰自己的生活,对自己的生命负责。在这一点上,用启功先生的一句评语说,张中行先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“教育教信徒”。其实,换一个角度看,对民主的追求,对专制的批判,对教育的重视,是他热爱生活、珍惜生命的另一侧面。这个主题的深层内涵,还是对人生的热爱,只不过范围已经由己及人,由个体及众生而已。

反观这位文化老人的一生,我们可以看到其思想来源的多元化。他生于北方的农家,中国农民的勤劳、朴素,在幼年时期就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了深深的烙印,使他一生反对奢华,崇尚质朴。这不仅表现在生活上,也表现在思想乃至文风、语言上。成长于“五四”时期,深受民主与科学社会氛围的浸染,奠定了他社会理想的思想基础。四年北大生活,接受了求真与怀疑精神,这又形成了他一生治学的基本态度。数十年如一日的博览群籍,为他人生哲学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养,道家的凌然超脱,佛家除欲灭苦的大智,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,西贤的平等、尚法、求实的精神,都在他这儿经过梳理,找到了归处。这使他能够站在理论的和历史的高度来审视社会人生。此外,不趋权贵,远离华堂,始终生活在平民阶层,使他始终能够深切体验和感受着“小民”的生活,他的思想也就更多地倾向于社会的底层。因此,我们读《顺生论》,读《负暄琐话》,读《禅外说禅》,读《留梦集》《横议集》乃至老人的诗集《说梦草》,都能够体会到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厚重感,同时又具有一种“道不远人”的亲切感。张中行哲学的重感悟、轻体系的特点,似乎也能在这里找到根据。当然,在先生等身的诸多著作中,《顺生论》和这本《望道杂纂》无疑是最能体现他哲学思想的力作。

(《望道杂纂》,张中行著。2000年3月由群言出版社出版。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